一、國家重點學科
“化學工藝”簡介
118金宝搏app
“化學工藝”學科的前身是我校於1953年建校之初設置的石油煉製工學專業,1954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6月由教育部、石油部聯合下文批準成立石油加工工程碩士點,1983年成立有機化工博士點,1984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6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1998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8年學科調整後我校獲“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授權一級學科,原有機化工學科調整為化學工藝學科,並於2002年被重新審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在“十五”期間,通過211工程“石油化工與環境學科群”的建設,化學工藝學科得到了快速發展。2006年12月教育部進行的國家重點學科建設情況考核評估中,118金宝搏app
“化學工藝”學科再次以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獲得通過。
本學科依托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博士點學科建設,還涉及化學工程、化工機械二級學科,麵向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具有鮮明的石油與天然氣加工行業特色。目前建設有“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油氣加工新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多相分離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經過長期建設和發展,本學科學術隊伍結構逐步合理化、科研方向得到鞏固和拓展、188BET官网活动
質量和學術交流水平得到提高,實驗室條件得到完善,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建成了儀器分析、工程中試、計算化學工程、新材料測試評價中心等四個公用平台,形成了重油化學-重油加工催化劑-重油加工工藝與工程集成化的研究開發設施。
針對油氣資源利用和新能源等國家重大需求的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在重油加工、清潔油品生產、生物質新能源等方麵開展基礎和應用研究,形成了新理論和工藝集成技術,部分成果成功轉化應用,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發明了耦合超臨界流體萃取分離和噴霧造粒過程的重質油梯級分離新方法,相關工藝工程裝備完成工業試驗。為滿足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的要求,開發了催化裂化汽油輔助反應器改質降烯烴技術,應用於5套工業裝置。具有原創性的“離子液體催化C4烴烷基化新技術”是以新型綠色催化材料——離子液體取代傳統的嚴重汙染環境和危害人體健康的濃硫酸和氫氟酸,實驗室研究取得突破,現進入工業試驗階段。
目前,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973”首席科學家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北京市高校名師4人。形成了一支多學科結構配套、有能力從事前沿性研究及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的學術團隊。學術隊伍中,教授32人,副教授38人,講師46人,博士導師35人。
在科學研究方麵,近年來先後承擔國家“973”項目3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項,中國石油重大攻關研究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以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省部級項目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教育部自然科學1等獎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多項。獲國際發明專利3項,中國發明專利35項,先後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ICHE J.、Chem. Eng. Sci.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SCI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5部。
二、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工業催化”簡介
118金宝搏app
(北京)工業催化學科的前身是於1953年建校之初設置的石油煉製工學專業,在原清華大學燃料研究室及原北京大學化學係物理化學研究室基礎上組建。本學科以“麵向重大需求,立足科學前沿、凝練學科方向,形成關鍵技術”為指導思想,以有效銜接催化科學前沿進展和石油天然氣催化轉化重大關鍵技術創新為學科發展目標,設有催化新材料與催化劑製備新技術、石油加工催化劑、天然氣轉化催化劑、催化反應工程等四個石油石化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具備實施催化材料-催化劑-工藝-工程集成化研究開發的能力。
通過“211工程”及“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等重點建設,本學科成為我國石油天然氣加工領域催化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基地、決策支持係統、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窗口及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
(1)本學科所依托的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催化重點實驗室分別是我國石油加工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我國最大的國有石油公司-CNPC在下遊領域所建立的唯一的重點實驗室,是國內高校所有工業催化學科中唯一同時牽頭承擔了兩期973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學科點之一。
(2)近年來,本學科相繼參與承擔了“我國陸上石油工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國家“十五”攻關項目,發改委“大型石油、天然氣、煤化工及新型催化關鍵技術專項研究”、科技部“能源、資源環境和先進製造領域前瞻技術研究”等我國石油天然氣加工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織起草了CNPC“十五”、“十一五”煉油科技發展規劃,為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科技發展戰略和規劃計劃的製定發揮了重要的決策支持作用。
(3)本學科一直將利用國外優勢科技資源作為推動學科發展和提高學術水平的重要手段,非常重視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形成了集基地建設-合作研究-聯合培養-交流訪問於一體的全方位、實質性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模式。2006年,本學科申報的“重質油化學與開發技術創新引智基地”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項目得到教育部的批準,為進一步加強本學科點的國際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4)作為我國石油天然氣加工領域高級人才的搖籃,本學科的畢業生中湧現出了以吳儀(國務院副總理)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李毅中(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劉海燕(原燕山石化公司總經理)為代表的優秀企業家,以及以沙國河、何國鍾、汪燮卿、楊啟業等兩院院士為代表的優秀科學家。
三、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
“化學工程與技術”簡介
本學科前身是有機化工,依托於1953年建校之初設置的石油煉製工學專業,1954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成立有機化工博士點,1988年被國家教委審定為國家重點學科。1998年學科調整後,我校獲“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包括化學工藝、工業催化、應用化學、化學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五個二級學科,其中化學工藝於2001年和2007年兩次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應用化學和工業催化分別於2003年和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現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973”首席科學家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0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北京市高校名師4人。形成了一支多學科結構配套、有能力從事前沿性研究及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的學術團隊。學術隊伍中,教授45人,副教授41人,講師46人,博士導師35人。
依托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油氣加工新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國石油催化重點實驗室等,本學科以石油和天然氣兩大戰略資源的高效加工和清潔利用為背景,通過“211”和“優勢學科平台”重點建設,已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並以“麵向重大需求,立足科學前沿、凝練學科方向,形成關鍵技術”為指導思想,以有效銜接化學工程科學前沿進展和油氣高效轉化與利用等重大關鍵技術創新為使命,以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重大技術開發,建設國家科技創新體係和重要基地為目標,形成了五個相互補充、相互配套的主要研究方向:油氣加工與新能源、化學工程及裝備、催化科學與技術、應用化學與新材料、生物與環境工程。
本學科五個主要研究方向麵向油氣資源、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提高188BET官网活动
質量為根本,積極吸引國外知名學者進行合作培養,同時加強與石油石化企業的聯合,探索出了一條立足學科前沿、針對重大需求培養創新人才的新模式,為我國石油石化行業培養了大批高級技術人才,已成為我國石油、石化等行業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參加的《化工類多元化和國際化研究生教育創新體係的構建》項目獲2009年度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十一五”期間,本學科累計培養本科生2046人;碩士研究生1630人;博士研究生252人。通過學科建設188BET官网活动
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2篇,獲侯祥麟石油加工科學技術獎16篇,先後有15人次在首都高校“挑戰杯”獲獎。目前碩士研究生年招生規模達到284人,博士研究生年招生規模達到48人,本科生招生規模達到373人。
本學科在五個主要研究方向上,瞄準學科發展前沿,全麵深入研究了油氣資源高效轉化與潔淨利用過程的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催化科學與技術、生物與環境工程、生物質新能源等前沿性基礎問題,取得了一係列創新性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學術影響,引領了石油、石化學科領域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緊密圍繞國家能源重大需求,以油氣資源高效加工和潔淨利用為研究中心,通過工藝、催化劑、工程與裝備、過程集成的融合,開發出了一係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油氣加工創新技術,為石油石化行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近3年來,共承擔科研項目290項,其中作為主持單位負責973計劃項目3 項,參加973項目課題3項,863項目課題3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2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麵上項目31項;國際合作項目5項;累計到位科研經費18957萬元,年均到位科研經費6325萬元以上;累計發表SCI論文400多篇,獲國家科技進步2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1等獎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0餘項。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能源工業的科技進步,為國家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
本學科一直把國內外優勢科技資源作為推動學科發展的重要手段,連續6次舉/協辦國際重油學術研討會,成立了118金宝搏app
—加拿大Calgary大學“重油聯合技術中心”,成功申請教育部“111創新引智計劃”項目,並獲得二期滾動支持。與MIT、牛津大學、曼切斯特大學等國外著名高校聯合成立了“生物工程與技術中心”,與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密切聯係,形成了集基地建設-合作研究-聯合培養-交流訪問於一體的全方位、實質性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模式。通過勇挑大型國際合作研究重擔,打造了本領域國際合作研究的核心基地,構築了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平台,產生了積極的國際影響。同時,積極與國內高新科技力量合作,特別是北京地區的新能源開發力量合作,進行了一係列的生物能源工程技術開發,增強看學科發展特色。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在服務國家能源戰略、開展前沿性基礎研究、承擔重大關鍵技術開發、多學科交叉形成新增長點、石油石化領域高層次研究隊伍建設和188BET官网活动
、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